12义人高升,有大荣耀;恶人兴起,人就躲藏。
13遮掩自己过犯的,必不顺利;承认且离弃过犯的,必蒙怜悯。
14常存敬畏的,这人有福了;心里刚硬的,必陷在祸患里。
15邪恶的君王压制贫民,好像吼叫的狮子,又如觅食的熊。
16无知的君王多行暴虐;恨恶非分之财的,必年长日久。
17背负流人血之罪的,必逃跑直到地府;愿无人帮助他!
18行为正直的,必蒙拯救;行事弯曲的,立时跌倒。
虽然廿八章12-28节由独立的格言组合而成,但首尾两节都出现相似的主题。第12节:「义人高升,有大荣耀;恶人兴起,人就躲藏」,而第28节:「恶人兴起,人就躲藏;恶人败亡,义人必增多」。在10多节经文中,兴起、增长、躲藏及死亡等主题,呈现在义人和恶人的对比间。此外,这两章多次提及君王的统治。
第13节:「遮掩自己过犯的,必不顺利;承认且离弃过犯的,必蒙怜悯」。有学者指出罪与认罪在智慧文体的著作中甚少使用,相信这里是唯一一次的出现。若有过犯,人是需要认罪,但如果是将罪隐藏起来──意思是不肯离开罪──这样的结果就是将罪保留著 (“Sin buried is sin kept”)。若一个人没有好好处理罪,就好像用餐后没有结帐,这只会带来麻烦。智者提醒读者,虽然「爱能遮掩一切过错」(十12),但却不能遮掩自己的过犯。那么,该如何处理过犯呢?第一是承认所犯的过错,第二是要离弃那些犯罪的生活方式。大衞犯罪后,向神忏悔并立志,说:「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诗卅二5)。唯有彻底的认罪,并且离弃罪行,才会经历到神的怜悯。使徒约翰清楚教导有关认罪和蒙赦罪的真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9)。
第15节:「邪恶的君王压制贫民,好像吼叫的狮子,又如觅食的熊」。这格言提及两种危险的动物,一只是吼叫的狮子,另一只是觅食的熊,牠们都正在捕食。这位君王被比拟为凶残的野兽,他被描绘为邪恶的君王,他压制百姓,以他们为猎物。作为暴君的子民,百姓是无能为力、无法改变困境的,只能小心自保而已。智者让读者联想一个状况,纵使野兽可以被制伏,甚至被捕杀,但若是王的心不改,他的恶行仍会横行霸道。唯有王下决心改正及学习,不然社会不得安宁。南国的玛拿西王极其败坏:「他重新建筑他父亲希西家所拆毁的丘坛,为诸巴力筑坛,造亚舍拉,又敬拜天上的万象,事奉它们…使他的儿子经火,又观星象、行法术、行邪术、求问招魂的和行巫术的,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他发怒」(代下卅三3、6)。但是,当玛拿西被神惩罚,他回转、认罪、改过,他也尝试补救从前所犯下的过错 (参代下卅三12-17)。
反思
神仍宽容世人,愿「人人都来悔改」(彼后三9),反思真正的悔改 (repentant) 是有两个层面的:悔 (remorse)和改 (improve)。你都做到了吗?
玛拿西可算是南国中一位最坏和最恶的王,但是当他「祷告,神怎样应允他…都写在…书上」(代下卅三19),这让我们不要太容易对人放弃。你愿意给别人第二次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