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義。”(《羅》4:4-5)
在一次青少年聚會上,我問青少年們一個問題:你心目中的耶穌是什麼樣的形像?
其中一個孩子回答說:耶穌是一個很怪的人,他常常做一些我們不會做的事情。我問他能否舉例子來說明。他說,比如耶穌講的葡萄園作工的比喻,辛苦工作了一天的工人,拿到的薪水和工作半天的人竟然是一樣(參《太》20:1-12);又比如,釘在十字架上的強盜,難道不是因為恐懼死亡才說的“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嗎?耶穌為何會接納這樣的信心?(參《路》23:42)……
在試圖向孩子們解釋這些問題時,腦海中有一個聲音提醒我,不要試圖將這些合理化。因為我發覺,我們基督徒常會將耶穌所講的進行人為的合理化,不僅如此,有時還會添加一些所謂偉大光正的理解。
然而,恩典超越合理化而存在。比如在浪子的故事中,合理的原則是這樣的:父親應該將戒指、袍子給他的大兒子,而不是小兒子(參《路》15:11-32)。同理,救恩應該賜給猶太人,而非外邦人。但耶穌的行為顛覆了我們所謂的合理性原則。
聖經中有兩卷書探討了這個問題。一卷是《約伯記》,一卷是《約拿書》。《約伯記》講到義人也會受苦,甚至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我們不禁會問:難道神不是賞罰分明的嗎?而《約拿書》從先知約拿的角度,提出一個問題:為何一個不義的國度,甚至是神子民的仇敵的國度,還能得到憐憫?
這兩卷書都顛覆了我們對神的認識。讓我們感覺,這位神似乎是一位自相矛盾的神。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教會裡,聚集著好多社會上的混混,又有一些無家可歸的人,還有一些殘疾人,甚至有幾個精神不正常的、常常大喊大叫搗亂的人,試問:你願意呆在這個教會嗎?說實話,如果我在這樣的教會,我心裡會湧起一種無力感、排斥感。
可是,這不就是《馬太福音》第4章結尾所描述的情況嗎?那些患病的、被鬼附的、流民來到耶穌面前。耶穌開口對他們講天國的福音,照著我們的“合理化原則”,我們的反應是,這些人能聽懂嗎,這樣傳福音有果效嗎?但耶穌讓我們看到,傳福音不是買賣,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其中有交易的公平可言。
福音就是恩典,無論來者是有知識的、是愚拙的,還是來求餅得飽、是尋求真理的,你來就有恩典,只是看你是否樂意接受,這恩典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禱告:神啊,求你憐憫,我們得救是因著信,稱為義也是因著信,不是靠行為,也不憑自己。感謝你破碎我們的驕傲與自義,是你托住萬有,又超越萬有,我們在其中,沒有什麼可以誇口。恩典從天而降時,那仰望你的,便得著憐憫!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