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7:16)
初讀這節經文,我們可能感到吃驚。聖經不是一貫教導人要竭力追求義嗎?這裡怎會說行義不要過分?這是在教導人中庸之道嗎?更難理解的是,追求義的結局竟是自取敗亡?
要準確地理解這節經文,必須結合其上下文。《傳道書》說,人生苦短,死是眾人的結局;智慧往往出於憂愁之心、服喪之家,而愚昧卻常現於嬉笑之人、歡樂之家;智慧遠勝於愚昧:“聽智慧人的斥責,勝過聽愚昧人的歌唱”(《傳》7:5),且智慧能庇護智慧人的生命(參《傳》7:12)。
不過,智慧並非無敵,勒索與賄賂,驕傲與怒氣都會使它敗壞。人能得智慧固然是好,但卻不可絕對化之。況且,在世上實在沒有一個只行善、不犯罪的義人(參《傳》7:20),也很難找到完全的智慧人。
不僅如此,傳道者還指出一個令人唏噓、卻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有義人行義反而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參《傳》7:15)。這是對世界所流行的“報應說”的一個指正(報應說認為人通常有智慧、行義就一定有好報,而愚昧、作惡的人就一定遭惡報),“報應說”顯然與事實不相符。
在這樣的場景下,我們再來看這節經文。追求行義者需要明白,自以為的義並不總能保證得著今世的好報,包括長壽、富足、歡樂等。而尋求智慧者需要曉得,自以為的智慧不僅容易失去,而且極易敗壞。當人們為了今世的好處行義、自逞智慧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過分地行義、追求智慧。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過分行義、自逞智慧反倒有時成為人們敗亡的緣由。這時,行義的可能就會放棄義,自逞智慧的就會選擇愚昧。
既然如此,就會有人問,那麼人何必行義、追求智慧呢?我想這正是傳道者希望讀者所提的問題。傳道者要引導我們明白,只有當人開始學習反省自己,反思自己行義、追求智慧的動機時,才有可能明白真正的義與智慧是什麼。
敬畏神是一切義與真智慧的開端,與神建立健康的關係,人才能脫離世俗小學的纏累;人所擁有的義、世間的智慧都需要被神來光照,如此才不至於行義過分,或是過於自逞智慧。
禱告:親愛的主耶穌基督,你是智慧的本體、義的化身。求你光照我,讓我在你的話語中省察自己,使我不至於行義過度,或是高舉智慧,以至於離開了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