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拉着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可》8:22-23)
這是一幅極其溫柔的畫面:一位生活在黑暗中的瞎子,被人帶到耶穌面前。耶穌沒有站在遠處命令:“跟我來”,也沒有隻用一句安慰的話打發他,而是親自走近,伸手觸摸那雙看不見世界的手,把他穩穩地牽到一個安靜的地方。
對一個瞎子來說,最安全的引導莫過於握着一隻可靠的手。手心的溫度與力量,比千言萬語更能安撫人心。耶穌的動作不是單純的“帶路”,而是深切的關懷——讓這位瞎子在還未看見光之前,先感受到被看見、被愛、被重視。耶穌不僅醫治身體的疾病,也醫治心靈的創傷,讓瞎子從無助的邊緣人成為蒙恩的見證者。
這讓我們想到,耶穌對每個人的關懷都是如此親密而具體。在我們的屬靈旅程中,我們也常常像這個瞎子,被罪的捆綁、疑惑的迷霧或生活的重擔矇蔽了雙眼。我們可能感到孤單無助,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配得神的恩典。 然而,耶穌總是主動靠近我們,祂不嫌棄我們的軟弱,也不因我們的卑微而遠離。祂伸出手,牽引我們走出黑暗,正如先知的宣告:“我要引瞎子行不認識的道,領他們走不知道的路;在他們面前使黑暗變為光明,使彎曲變為平直。” (《賽》42:16)
黑暗中,瞎子只能依賴耶穌的手;同樣,在屬靈的黑暗中,我們也只能依靠祂的引導。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讓祂牽?還是仍舊想靠自己的眼睛去判斷方向?願意被牽手意味着信任。信任意味着放下自己的掌控權,把前路交給那位知道方向的主。
更進一步,這個細節提醒我們,耶穌的醫治往往始於祂主動的恩典。這位瞎子並沒有主動來求醫,而是“有人帶他到耶穌那裏”(參《可》8:22)。他得醫治,並不是從自己的主動開始,而是源於耶穌的主動與恩典。或許是祂藉着一位朋友、一段經文或一次經歷將我們帶到祂面前。
耶穌選擇牽着瞎子的手,沒有讓他在喧鬧的村莊裏摸索,而是先帶他“到村外”。村外不僅是地理的隔離,更是屬靈的分別——一個遠離干擾、可以單獨與主相處的地方。祂牽着我們的手,帶領我們離開“村莊”——那些充滿世俗喧囂、試探或混亂的地方,進入祂恩典的空間。許多時候,我們無法看見神的作為,不是因為祂沒有行動,而是因為我們被人羣的聲音和世界的喧囂淹沒了。屬靈的光明,往往不是在掌聲與熱鬧中降臨,而是在與主獨處的安靜中誕生。
我們是否也正處在這樣一個“被迫的安靜”?計劃被打斷,關係被拉遠,機會被擱置。我們也許感到失落,但有可能,這正是耶穌牽着我們的手,把我們從“村莊”帶到“村外”,為我們預備一個能被醫治的空間。 我們是否正處於屬靈的“黑暗”中?是否有一些境況讓我們感到迷茫或無助?請停下來默想耶穌如何牽着我們的手,帶領我們走向祂的光明。祂是否正在用某種方式呼召我們離開某個“村莊”?我們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掙扎,信靠祂的引導?
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感謝你在黑暗與迷茫中,伸出那雙溫柔又有力量的手,牽引我走前面的路。主啊,我承認自己常常害怕未知,也常常想靠自己去摸索方向。但今天我願意放下掙扎,把自己交在你的手裏。求你牽着我,帶我離開屬靈的喧囂與困惑,使我的心在你的恩典裏得着安穩。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