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奉献
9月1日 被誤解的“大使命”(小望) - 牧者恩言

9月1日 被誤解的“大使命”(小望)

Audio icon

牧者恩言

2025年9月1日

收藏
分享

經文: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這段經文常被我們稱為“大使命”,卻也常被誤解。有人以為,大使命只是少數傳道人、宣教士的任務;有人以為,它就是去“做工作”,完成一個任務單;還有人把它看作是教會擴張的戰略,只要去傳福音就夠了。但如果我們回到經文,就會發現,耶穌的話語與心腸,遠比這些解讀更深刻、更溫柔。

首先,大使命不是冰冷任務的分派,而是復活的主親自與跟隨祂的人立下的生命盟約。耶穌在橄欖山頒佈大使命時,門徒的處境充滿不安:他們曾因恐懼緊閉房門,為生計重操漁業,而宗教領袖正散播“門徒偷屍”的謠言。正是在這動盪中,復活的基督宣告了超越時空的命令與應許——這並非要求人“獨自完成偉業”,也僅非只是傳道人的任務,而是邀請所有信靠基督之人要進入“與主同行的使命”。

其次,大使命並非只關乎地域的跨越,更關乎生命的跨越。許多人把“萬民”理解為地圖上的點、未到過的國家。其實,耶穌在這裏指的“萬民”(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包含一切民族、文化與處境。我們的“去”,有時意味着跨越地理,有時意味着跨越偏見、隔閡、舒適區。去到那個我們覺得“很難愛”的人身邊,或許就是眼下的大使命。

第三,大使命不是單向的“資訊傳遞”,而是生命的栽培。有些傳統教會認為,大使命最重要的就是傳福音。但在這段經文中,主動命令時態的句子是“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謂語動詞,也就是次動詞是“去,施洗,教導”。所以,完成大使命需要3種行動:第一,去傳福音;第二,施洗;第三,教導他們遵守耶穌所吩咐的。

這告訴我們:大使命的核心目的不是傳福音,而是“使萬民作耶穌的門徒”。傳福音,不是大使命的全部,而只是大使命的一部分而已。這遠超越只傳福音或一次性的決志禱告,而是邀請人進入與三一神持續的關係。不只是傳福音,也陪伴他們進入與基督的關係,學習遵行祂的教導。這需要時間、耐心、投入與脆弱的自我敞開。耶穌在世傳道3年,和門徒同吃同住、教導他們、接納他們的軟弱——祂在大使命裏所囑咐的,正是祂親身示範過的。

更重要的是,耶穌把“我就常與你們同在”放在最後,不是作為一種補充安慰,而是作為整個使命的保障和核心動力。若沒有祂的同在,大使命只是沉重的責任;有了祂的同在,大使命就變成一段與主同行的旅程。

因此,大使命既不是孤立的命令,也不是屬於某一類人的專屬任務,而是每一位跟隨基督之人的日常呼召。它可能發生在遠方的宣教工場,也可能就在廚房餐桌前、辦公室茶水間、校園走廊裏。當我們在生活的點滴中帶着基督的心腸去愛人、教導人、陪伴人,我們就在履行大使命。

願我們聽見耶穌溫柔的呼召:“不要怕,只要信。我與你同在。”讓我們在祂的恩典中成為祂的器皿,“去、施洗、教導”,並在永恆的盼望中活出大使命。

禱告:主啊,原來你的大使命不是冷冰冰的任務,而是溫暖的同行。原來“去”不是我單獨去,而是有你的同在。讓我們“去、施洗、教導”,在你的愛中,跨越隔閡,走向人羣,把他們帶到你面前。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