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 日 對祈求的應許
梁家麟

經文:馬太福音七7~12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找到;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他豈不更要把好東西賜給求他的人嗎?所以,無論何事,你們想要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耶穌延續天父上帝照顧祂的兒女、供應他們的基本需用,所以他們不必憂慮的主題,宣告:「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尋找」和「叩門」都是「祈求」的同義詞。

然後,祂為這個應許做了一個解說:「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驟眼看,兩節的內容是重複的,耶穌好像沒有做任何新的解說。但第7節三個動詞是未來式的,顯示這是一個應許;而第8節的頭兩個動詞是現在式的(「叩門」仍是未來式),說明這是上帝如今的、一貫的做法。為甚麼「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因為上帝一直以來都是「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這是天父上帝的本性,是祂對兒女向來的態度。

接着,耶穌便以人間父親對待兒女的態度,推論天父上帝對待我們的態度:「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他豈不更要把好東西賜給求祂的人嗎?」父親總是按時按需供應給兒女。餅和魚(路加福音則是蛋和魚,路十一11~12)是在加利利湖濱生活的人的基本食物,而石頭和蛇在外貌上跟餅和魚相似;人間父親不會加害兒女,天父上帝比人間父親好上百倍,自然也不會罔顧兒女的需要了。

注意耶穌不是單純的談道理,祂跟在場的受眾互動中。祂問:「你們中間,誰有…?」可以想象,圍坐聽祂講論的人都會使勁搖頭:「我們不會這樣做。」耶穌接着說:「那你們想,天父上帝會這樣做嗎?」他們又再度搖頭。用貼近生活、訴諸人情常理的例子說明大道理,是耶穌慣常的傳道方法。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是我們向上帝的祈求。「不要為明天憂慮」,這是我們從耶穌學到的道理。但是,誰能保證天父上帝一定按時供應我們明天的飲食呢?要是祂誤時失約,或者拒絕供應我們的需用,甚或以咒詛代替祝福,降禍給我們,那我們怎辦?我們將所有盼望都押注在上帝之上,這可靠嗎?我們的未來充滿危機和變數嗎?

確實人跟上帝有一道人無法逾越的鴻溝,人無法預知(遑論控制)上帝的作為。對未來和對上帝,我們都是無十足把握的。信仰之為信仰,信心之所以是必須,便是因為我們無百分百的確定。不過,我們唯一可以依恃的,是對上帝本性的認識,祂是慈愛與憐憫的主;是對祂跟我們的關係的認定,祂是「阿爸、父」,而我們是祂所視為貴重的兒女;更是過去我們一直蒙祂保守和供應的經驗,祂從不誤時,從來都守約施慈愛。離開上述的認信,我們便徹底無助無能,孤苦無依了。

我們無論祈求上帝甚麼,上帝都會應允我們。耶穌在這裏好像給我們一個無條件的應許,一張空白支票:上帝有求必應,祈禱萬應萬靈。但耶穌要傳遞的信息,其實是重申天父跟我們的關係,好堅固我們對祂的信心。作為人間的父母,我們會將好東西給我們的兒女,何況是在天上的父親,豈不更把好東西給屬祂的兒女嗎?這裏耶穌的推理,仍舊是登山寶訓的中心主題:上帝對待我們的態度,一如我們對待兒女的態度。

在12節,耶穌總結這個段落的教訓,便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一如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更重要的是,上帝對待我們的態度,一如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前面是說「推己及人」,後面是說「推己及神」。耶穌強調這個原則,乃是整本舊約的教導精髓所在。

「推己及人」是倫理學上的所謂黃金定律,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神」則是登山寶訓反覆說明的道理。

反省應用:你對天父上帝的信任程度高嗎?過去的信仰經歷能給你足夠的依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