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好生氣的人挑起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錯。
23人的高傲使自己蒙羞;心裏謙遜的,必得尊榮。
24與盜賊分贓的,是恨惡自己的性命;他雖聽見發誓的聲音,也不告訴人。
25懼怕人的,陷入圈套;惟有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
26求王恩的人多;人獲公正來自耶和華。
27不義之人,義人憎惡;行事正直的,惡人憎惡。
今天是思想第廿九章的最後5節經文,包括了三個格言。第24節:「與盜賊分贓的,是恨惡自己的性命;他雖聽見發誓的聲音,也不告訴人」。這格言是有關一個人行差踏錯的嚴重後果。上半節指出那人結黨去作偷竊的惡事,這樣做根本就是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或者是作了自我毀壞的選擇。在智者的眼中,盜賊的行為是恨惡自己靈魂的表現。下半節是有律法的背景的:「若有人犯了罪,就是聽見了誓言,他本來可以作證,卻不把所看見、所知道的說出來,必須擔當他的罪孽」(利五1)。聽見了誓言的人,他雖不是盜賊,是可以作證的,但卻被牽連在當中,故不敢舉證。因著他的沉默,結果成了共犯,要承擔懲罰和咒詛。智者早已告誡讀者,不要與不敬虔的人為伍 (參一8-19)。
第25和26兩節都提及耶和華神,並清楚地勸勉讀者要信靠神。我們只思想第25節:「懼怕人的,陷入圈套;惟有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這格言作了個強烈對比:不要懼怕人,要倚靠神。當敬畏神時,就不需要懼怕任何人了,正如大衞曾作詩說:「我倚靠神,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五十六11) 讀者可以像大衞一樣,相信神會保護他們免受人的傷害。智者一方面肯定上帝的能力和保護,同時也瞭解人心中的恐懼,是因跌入了人恐嚇的圈套裏,無法跳出來。雖然人和事都不可怕,也不需要怕,但恐懼本身已將人打敗,因為人不知道將會發生甚麼事。這樣的心理,就給了他人機會來設下圈套。故此,智者喚醒讀者,不要落在懼怕的圈套裏,信靠神,就必得安穩了。
第27節:「不義之人,義人憎惡;行事正直的,惡人憎惡」。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很有趣,我們發現在廿八和廿九兩章有關義人與惡人的對比,在此重複再出現,並且刻意強調正邪不兩立的局面。在這裏,「憎惡」是強烈的譴責,特別是指到「耶和華所憎惡」(參三32;十一1、20;十二22等) 的事。這格言充分讓義人和惡人看到他們的立場,以及各自的價值取向。義人無法接受不義之人;同樣,行事正直的,是惡人無法容納的。智者在此勸告讀者,在義與惡間,沒有中間路線,必須二選其一,只可選擇一條路,並走下去。相信對基督徒而言,這選擇是容易的,智慧人當然選擇「正直」的義路!
反思
當彼得被恐嚇時,他勇敢說「我們必須順從神,勝於順從人」(徒五29),求主賜你膽量,為主作見證。
義和不義不能「同負一軛」(林後六14),若你正落在事件兩極的拉扯中,求主加力,使你有勇氣站在主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