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義人卻膽壯像獅子。
2地上因有罪過,君王就多更換;因聰明和有見識的人,國必長存
3窮乏人欺壓貧寒人,好像暴雨掃過,不留糧食。
4離棄律法的,誇獎惡人;遵守律法的,卻與惡人相爭。
5惡人不明白公義;惟有尋求耶和華的,無不明白
6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行事歪曲的有錢人。
未來九天我們將思考箴言廿八及廿九兩章。這兩章與前三章有一些地方不相同。第一、這兩章的55節經文主要是反義平行句,即每句上下兩部份帶出相反的意思,當中主要是義人與惡人的對比。另外,貧窮主題亦多次出現。第二、這兩章的格言大部份是獨立單獨一句,與前後句不一定有關連,而前三章則以一組相關主題的經文出現,就如昨天的5節經文是關連的,談及照顧羊羣。
第2節:「地上因有罪過,君王就多更換;因聰明和有見識的人,國必長存」。這格言相信是從一個國家的歷史歸納得出的總結。國運興衰是與罪惡有關連的。有學者給了一個有趣的翻譯:「邦國因有罪過,王子就多」,意思是當國家充滿罪惡時,有很多人想要起來做皇帝。回顧舊約南北國就看出這個翻譯的準確度。北國共二百年曆史,有九個王朝,共廿位君王,可是,每次王朝的更換,都是以謀殺來謀朝篡位。神宣告:「以色列丟棄良善…他們立君王,並非出於我;立官長,我卻不知道。他們用金銀為自己製造偶像,以致被剪除」(何八3-4)。相對地,南國只有一個大衞王朝,雖然不是每一個大衞的子孫都是好皇帝,但當中不乏有敬畏神的君王,如希西家和約沙法。因著當中有認識神的君王,並且按律法而行,他們的國運長達三個半世紀。
第4節:「離棄律法的,誇獎惡人;遵守律法的,卻與惡人相爭」,「律法」一詞在這兩章出現四次。學者認為這裏的「律法」不一定是指神的律法,也可以是指智者的教導。不論這「律法」指向哪一個源頭,都認定有一個標準、權威的存在。這格言指出人對律法的態度是接納還是拒絕,在這立場上沒有中間路線。這就是說,讀者要選擇接受道德相對論抑或堅持律法的絕對權威。當人擁抱道德相對論時,他們不單不會責備惡人,甚至會誇張說他們是識時務者,或用「做大事不拘小節」等為藉口。若有人持著道德相對論的態度,讀者就無法作出抨擊了。智者認為,仍有人是遵守律法的,並且爲了真理而與惡人相爭。又有學者指出,若沒有啟示,一切就變得相對了,因此,神的律法是人的堡壘,靠著它來為真理而戰;神的律法是人的光,照亮人的前路:「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
第6節:「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行事歪曲的有錢人」。這格言是比較窮人與有錢人的行為,重點放在純正或歪曲,即把判斷放在生命的誠信 (integrity)上,而不是擁有多少的財富 (wealth)上。為何窮人會勝過財主呢?因為這位貧窮者是「依純全而行」(呂振中譯本),就是他以神的律法為生活的依歸。智者在此再次強調這觀點:「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嘴脣歪曲的愚昧人」(十九1)。
反思
宗教改革時,改革家們提出「唯獨聖經」,即聖經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上最高的權威,你如何維護和活出這個立場?
有人說後現代思潮是要打破一切的權威,你如何向這新一代在教會成長的青少年分享聖經的絕對權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