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希伯來書十一17-40
17因着信,亞伯拉罕被考驗的時候把以撒獻上,這就是那領受了應許的人甘心把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18論到這兒子,神曾說:「從以撒生的纔要稱為你的後裔。」19他認為神甚至能使人從死人中復活,意味着他得回了他的兒子。20因着信,以撒指着將來的事給雅各、以掃祝福。21因着信,雅各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個別祝福,扶着柺杖敬拜神。22因着信,約瑟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人將來要出埃及,併爲自己的骸骨留下遺言。
23因着信,摩西生下來,他的父母見他是個俊美的孩子,把他藏了三個月,並不怕王的命令。24因着信,摩西長大了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25他寧可和神的百姓一同受苦,也不願在罪中享受片刻的歡樂。26他把為彌賽亞受凌辱看得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為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27因着信,他離開埃及,不怕王的憤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神。28因着信,他設立逾越節,在門上灑血,免得那毀滅者加害以色列人的長子。29因着信,他們過紅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試着要過去就被淹沒了。30因着信,以色列人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31因着信,妓女喇合曾友善地接待探子,就沒有跟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
32我還要說甚麼呢?若要一一細說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眾先知的事,時間就不夠了。33他們藉着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住了獅子的口,34滅了烈火的威力,在鋒利的刀劍下逃生,從軟弱變為剛強,爭戰中顯出勇猛,打退外邦的全軍。35有些婦人得回從死人中復活的親人。又有人忍受嚴刑,拒絕被釋放,為要得着更美好的復活。36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鍊;37他們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被刀殺,披着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貧窮、患難、虐待。38這世界配不上他們,他們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
39這些人都是因信獲得了讚許,卻仍未得着所應許的,40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好的事,若沒有我們,他們就不能達到完全。
今天我們繼續思想希伯來書第十一章的內容。作者在這裏舉出一些古人的名字和故事,都是因信獲得了讚許的人(十一2、39)。通過這些人的見證,作者向收信人講解清楚甚麼是信,以及應當用怎樣的心態去行完上帝的旨意。明顯地,這些見證人的故事是經過剪裁和編輯的,而根據的版本是出自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從十一章的開首、結尾及當中重複出現的字眼或主題可以推斷,作者主要是根據三個準則去述說古人的事蹟:(1)在獲得嘉許上是沒有異議的;(2)在一生中有可見、出於信心的行動;(3)在得着應許上卻只是從遠處觀望。不是每個被提名的人都有三個元素,譬如以諾的敘述只滿了(1)的要求,亞伯滿足了(1)及(2),而挪亞就有(2)及間接地滿足了(1)。在眾多古人之中,就只有亞伯拉罕與摩西二人能滿足三個準則,而講述的篇幅亦是最長的。
亞伯拉罕因信獲得了嘉許,在以色列人當中這是毫無疑問的,雖然經文沒有直接寫明。保羅在他的書信中就引用亞伯拉罕的信心,去說明因信稱義的道理(羅四1-25;加三 6-14)。亞伯拉罕的信心是怎樣的?希伯來書的作者嘗試用兩個事件去讓收信人看清楚。首先,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呼召或吩咐,按上帝的指示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亞伯拉罕不知往哪裏去;到離開人世的時候,他還是等候着那座有根基的城(來十一10)。第二個舉出的事件是獻以撒的故事。獻以撒的行動是上帝吩咐的,目的是要藉此考驗亞伯拉罕(來十一17;創二十二1)。以撒是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有許多子子孫孫的一個關鍵人物,如今把他獻上豈不是斷絕自己的後代和毀掉了上帝的應許?因着相信上帝的應許及相信祂有叫人從死裏復活的能力,亞伯拉罕就奉命行動(來十一19)。此時,亞伯拉罕只有一個合法繼承人,還未看到自己的子孫如同天上的星和海上的沙那樣多。通過兩個事件,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亞伯拉罕是一個信心的偉人,在於他的生命符合三個要求:(1)在獲得嘉許上是沒有異議的;(2)在一生中有可見、出於信心的行動;(3)在得着應許上卻只是從遠處觀望。亞伯拉罕的信是一種有盼望和有順服行動的信,不單純在認知的層面上接受某個教義、信條或道理。
摩西因信獲得了讚許,同樣也是不容置疑的。耶和華就親自向摩西作出應許,必從以色列的弟兄中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他(申十八18)。這是對摩西一生給予的最高評價。摩西的信又有甚麼可見的行動呢?希伯來書的作者集中講論摩西的抗命、捨己與忍耐。這三個行動顯示出在摩西的心裏,行完上帝的旨意比獲得個人的利益更重要。摩西長大後有法老女兒之子的身份,可以繼續享受從財富而來一切的歡樂,卻爲了上帝的百姓放棄榮華富貴,甘願與上帝的百姓一同受苦。在希伯來書的作者看來,摩西所受的痛苦與基督日後所受的凌辱相同,兩者都是爲了行完上帝的旨意而甘願捨棄自身的利益,與百姓同甘共苦(來十一26)。因着信,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捆綁,期間按照上帝的指示與以色列人一起行逾越節的禮。不過,摩西最終都未能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地方,他只是從遠處觀望,耶利哥城(進入應許地第一個要奪取的地方)也是靠以色列人圍城七日去攻佔的。通過作者的講述,我們同樣看到摩西符合了三個準則,包括獲得嘉許、有出於信心的行動及在有生之年仍未得着應許。
最後,作者列出好幾個名字(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及撒母耳),並粗略地指出這些人與眾先知是如何勇猛地及忍耐地面對不同的苦難(來十一32-38)。因着信,苦難是會隨之而來的,然而,有信仰的人絕不會因懼怕痛苦而退縮。即使看不到上帝的應許完全實現,也帶着信心和盼望走完這個短暫的人生。基督徒相信,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好的事,並且會賞賜給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40)。
思想:
怎樣纔可以獲得上帝的讚許?信心與行為有何關係?通過信心偉人的見證,我們看到真實的信應當是怎樣的?我有信心最終得到上帝的讚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