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掃羅家與大衛家
何啟明

經文:撒母耳記下二8-11三1(參二12-三1)

2:8掃羅軍隊的元帥,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曾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河,到瑪哈念,9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亞書利、耶斯列、以法蓮、便雅憫和以色列眾人。10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登基的時候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但是猶大家卻隨從大衛。11大衛在希伯侖作猶大家的王,共七年六個月。

3:1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卻日見衰弱。

大衛得到猶大家擁戴後,就聽從上帝的吩咐往希伯侖去。掃羅的元帥押尼珥將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帶過約但河,立他為以色列的王,展開了南北兩國對峙的局面,也同時開啟了兩國內戰的序幕。「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卻日見衰弱」(三1)這評語成了這段敘事的小結,亦引領讀者預視大衛最終將要成為全以色列國的王。這裏有兩件事值得留意:

1.人所擁戴的王伊施.波設(8-11節):掃羅的元帥押尼珥擁立伊施.波設為以色列的王(9節)。「立他為王」(9a節)與撒母耳膏立掃羅為王是相同的語句(撒上八22;十二1)。伊施.波設雖是掃羅的後裔,卻非上帝要膏立的王。耶和華早因掃羅的不順服,透過撒母耳清楚指出他的國必不長久、不會傳到他的後裔(撒上十三13-14)。押尼珥私下立伊施.波設為王跟大衛是被耶和華揀選(撒上十三14)及被猶大人公開膏立為猶大家的王(二4a)確有天淵之別。伊施.波設被立為王的行動在上帝眼中並沒有正當性,因此,大衛只稱他是一位義人而已(四11),不像稱呼掃羅為「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上二十四6;二十六9)。其實,伊施.波設只不過是一位過渡性人物,充當了押尼珥的傀儡,作以色列王只有短短兩年時間(10b節),其餘五年只用作聯繫及團結以色列的支派。這人為的事就開啟了南北內戰的序幕。

2.兩國內戰的序幕:猶大家和以色列家在基遍相遇,兩軍爲了爭奪統治全國的正當性,亦爲了儘量減少傷亡人數,就各派十二位年輕勇猛的戰士代表比武,拉開了內戰的序幕。雙方勇士不相伯仲,最後都一同戰死沙場(12-16節)。此時,亞撒黑進入了敘事的場景(17-23節),他與哥哥亞比篩和約押都是大衛的姊妺洗魯亞的兒子(代上二16),更是大衛三十位勇士之一(二十三24)。亞撒黑的腳快如羚羊,速度驚人(18節)。猶太曆史家約瑟夫更形容他比馬跑得更快。他兩次追趕掃羅的元帥押尼珥,兩次都被押尼珥勸止。可是他並沒有聽從,最後「押尼珥就用回馬槍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槍從背後穿出。」(23節)押尼珥極可能是突然停下,待亞撒黑快速奔跑的勢頭,撞上了他的搶託,刺透了亞撒黑柔軟的腹部而殺死了他。亞撒黑的死讓雙方都暫時休戰片刻(28b節)。然而,戰事亦因亞撒黑的哥哥約押和亞比篩追趕押尼珥而延綿下去。

這場南北對峙的戰爭最終因押尼珥過了約但河而暫時停止(24-28節),隨即就數點死亡人數。大衛家損失了十九人和亞撒黑(30節),而押尼珥那邊共死了三百六十人(31節),剛好是大衛家的三十倍。大衛家暫時佔優,但仍未完全得勝;他的損失也不少,約佔跟隨他的六百人的百分之三(撒上三十9)。可是,耶和華所膏立的大衛和他的跟隨者得勝的勢頭已漸露端倪。

思想:

押尼珥用錯誤的手段,私自立王;大衛被耶和華膏立,聽從吩咐、等候上帝的時間,最後的結局是顯而易見的。這對我們有甚麼提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