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撒母耳記下二十一15-17;二十三8-13(參二十一15-22;二十三8-39)
21:15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打仗。大衛帶領僕人下去,與非利士人交戰,大衛就疲乏了。16巨人族的後裔以實‧比諾說要殺大衛;他的銅槍重三百舍客勒,腰間又佩着新刀。17但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幫助大衛攻擊非利士人,殺死了他。當日,大衛的人向大衛起誓說:「你不可再與我們一同出戰,免得以色列的燈熄滅了。」
23:8大衛勇士的名字如下:哈革摩尼人約設‧巴設,他是三勇士之首;他又名叫伊斯尼人亞底挪,曾一次就殺了八百人。9跟隨大衛的三勇士中,其次是亞何亞人朵多的兒子以利亞撒。從前非利士人聚集要打仗,他們向非利士人罵陣。以色列人上去的時候,10他起來擊殺非利士人,直到手臂疲乏,手粘住刀把。那日耶和華大獲全勝,百姓跟在以利亞撒後面只顧奪取掠物。11再其次是哈拉人亞基的兒子沙瑪。一次,非利士人聚集在利希,在一塊長滿紅豆的田裏,百姓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12沙瑪卻站在那田的中間,防守那田,擊敗了非利士人。耶和華大獲全勝。13開始收割的時候,三個侍衛下到亞杜蘭洞,到大衛那裏。非利士的軍兵在利乏音谷安營。
敘事者分別用兩段經文(二十一15-22;二十三8-39)記錄了大衛的將領;前段重點放在將領戰勝以色列的頭號敵人非利士人,後段較詳細記錄大衛的軍事領袖及所成就的事。這兩段將士名人榜正對應和補充撒母耳記下五至十章的敘事,形容大衛軍事上的戰績。未詳細分析兩個將士名人榜前,我們先要處理兩個難題:
誰殺死歌利亞:撒母耳記上十七章指出是大衛殺死迦特人哥利亞,這裏說是「伯利恆人雅雷的兒子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二十一19b)。學者有不同的解釋,當中較為合理和較小困難的是古卷殘缺,漏了「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這幾個字。這是基於歷代志上二十章5a節「睚珥的兒子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得來的結論。簡言之,大衛殺死歌利亞,伊勒哈難殺死歌利亞的兄弟拉哈米。
勇士的數目:二十三章24a節說是三十個勇士,而在結尾時說共三十七人(39b節)。這差異可能是當中同一個人而有兩個不同的名字,這是希伯來文拼寫的變化引致(代上十一章)。但更合理的是這名單是記載大衛為王不同階段的將士,例如亞撒黑在大衛作猶大王不久就被殺(二23),烏利亞更在大衛成為全以色列王后不久就被陷害而死(十一17)。因此,將士名單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數目。
現在詳細分析這兩個將士名單對我們有甚麼啟迪。
第一段的將士名單提到四位人物(亞比篩、亞比該、伊勒哈難及約拿單)是勇敢善戰的戰士,他們殺死了長久以來纏繞以色列的敵人非利士人。這些敵人是「巨人族的後裔」(16、18、20、22節)。「巨人族」(raphah)是利乏音人(Rephaim)的統稱;他們是駐在迦南地沿岸的強悍戰士。敘事者形容「大衛帶領僕人下去,與非利士人交戰,大衛疲乏了」(15b節)。身強力壯、勇武善戰的大衛也有一朝體弱疲乏,因此,這些將領要求大衛不可與他們一同出戰,免得以色列的燈熄滅(17b節)。大衛不同的人生階段擔任不同的角色:年青力壯仍可帶軍走向前線,年紀漸長就要退居後方指揮軍隊。
第二段的將士名單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8-12節)記述三位勇士──約設巴設、以利亞撒及沙瑪的政績;第二部份(18-39節)記載三十個勇士,而第三部份(13-17節)在前兩部的中間描述了三位忠於大衛的勇士冒着性命危險去伯利恆取水給大衛,以及大衛如何珍重他們的濃情厚意。
當三位勇士冒險到伯利恆取水,大衛認為自己受之有愧。因為上帝纔是那位當受這樣犧牲的對象。16節說:「他(大衛)卻不肯喝,將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的動作使人想起獻給耶和華作為奉獻的行為(利十七10-13)。此外,大衛的名字在第八節中出現後,就沒有在名單中再現了。這樣的記述與古代近東國家一切的功績都歸於皇帝的作法剛好相反。因為大衛的角色只是以色列國的帶領者,將領們擺上的一切是功不可沒的。還有,最終的勝利是屬於耶和華的,正如敘事者指出是「耶和華大獲全勝」(10b、12b)。
思想:
大衛需要忠心的將領協助他打仗及治理國家;我們也在天國擴展上互相配搭完成天國大業。
有云:「屬靈工作是百份百人的工作,也是百份百上帝的作為。」你對這句話有何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