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 见死不救的原因
叶松茂

经文:约翰一书 3:16-18

基督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缺乏,却关闭了恻隐的心,神的爱怎能住在他里面呢? 孩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或舌头上,总要以行为和真诚表现出来。

每次读到这一段经文,都感到大惑不解,怎么会有人见死不救,看到赤贫有缺乏的弟兄,居然会掩面不顾呢?原来他们「关闭了恻隐的心」,进入了自我保护的心理状态。这也难怪他们,当时的教会有大量的弟兄姊妹活在赤贫中,略微有些家财的信徒很容易觉得自己没办法帮助那么多人,于是他们建构了心理上的自卫机制,自动过滤这些景象,视而不见,心灵也不会自责。

其实我们现在天天都在用这种自卫机制。一家人在吃晚饭,开着电视机看时事新闻,个个景象都满目疮痍,战乱中医院遇袭、饥荒中千万灾民、意外中无数死亡。我们可以对这些高谈阔论,但仍安然享受桌上美食,心情一点都不激动、亦不难过。每日在社交媒体上,更不时看到各种惨绝人寰的影片,我们若不启动心理上的自卫机制,惯性地「关闭了恻隐之心」,根本没办法正常地生活、好好地吃一顿饭。 凡此种种,本是正常人性,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对别人一切的需要都变得麻木,都觉得事不关己,都可以见死不救了。

另一个见死不救的原因,是帮助别人总需要自己作出改变。「为弟兄舍命」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要放弃一些自己的习惯。妨碍我们帮助人的不一定是什么大事,只是我们不愿意放下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关心社区内的弱势社群,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家访,最好每月家访一次。其实每月花两小时去探望人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绝不算什么舍命,那为什么大部分教会都无法组织家访队呢?因为信徒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工作中的信徒日理万机,但连退休后的信徒也十分忙碌啊!平日上午要去行山,下午要接孙儿放学,然后要回家煮饭,晚上又感觉不安全。周六约了老友打球,周日是家庭日,一家人崇拜后要去饮茶啊!去探访弱势社群?不少人的回复是「每年去一两次,应该可以安排的!」

思想:

你有没有「关闭了恻隐的心」呢?你愿意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腾出空间去关心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