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耶穌又在海邊教導人。有一大羣人到他那裏聚集,他只好上船坐下。船在海里,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2 耶穌就用許多比喻教導他們。在教導的時候,他對他們說: 3 「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 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喫掉了。5 有的落在土淺的石頭地上,因為土不深,很快就長出苗來,6 太陽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 有的落在荊棘裏,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結不出果實。8 又有的落在好土裏,就發芽長大,結出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9 耶穌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13 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14 撒種的人所撒的就是道。15 那撒在路旁的種子,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們心裏的道奪了去。16 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17 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受患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18 還有那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19 後來有世上的憂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結不出果實。20 那撒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領受了,並且結了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又有一大羣人到耶穌那裏聚集。馬可福音的耶穌,常常被人羣圍住。相比起之前的段落,這段落的耶穌沒有醫病趕鬼。耶穌在這裏教導,祂教導上帝的國。回看馬可福音第三章,人們對耶穌的迴應是十分兩極化的。一方面,十二門徒已經被確立,常常與耶穌同在,不少人亦喜歡聽祂的教導;但另一方面,耶穌的家人卻以為耶穌已經癲狂了,失去了理智。就連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都已被驚動,以致他們要遠道從南面的耶路撒冷,前往北面的加利利來評覈耶穌。誰是耶穌的母親?誰是耶穌的兄弟?為什麼人對耶穌的反應,可以有這麼大的分別?
撒種的比喻不是說人有四種本質。這比喻的目的是要人反思,自己正以什麼土壤態度去迴應上帝的信息。換言之,從敘事神學的角度,當我們以不同的故事去連結上帝的故事,就會生出很不一樣的故事發展。這種故事發展,並不反映上帝預定你我的本質。上帝是無所不知的,我同意。但你我不是上帝,你我本是瞎眼無知,但在上帝恩典種子的入侵下,我們這些死寂的泥土竟然長出生命來。根據第一世紀巴勒斯坦農夫撒種的做法,種子被撒於路旁、石頭地上或荊棘裏,其實都不是什麼出奇的事,更值得思想的問題其實是好土。究竟當時撒種的人,會否真的期待種子會長出三十倍、六十倍或一百倍的果實?若是不會,幾十以至百倍果實的收成,就可能是更多指向上帝的國於終末才能獲得的收成。然而,在不否定終末更豐盛的收成的同時,我認為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這段經文於現世的「真實性」,就如昔日耶和華就曾賜福以撒,讓以撒的耕種有百倍的收成(創廿六12)。就在耶穌已經臨到的馬可福音的世界裏,幾十以至百倍果實的收成,已經漸漸出現在那些「耶穌母親及兄弟」身上。第一世紀的馬可福音讀者,就是在這比喻的閱讀中,領受上帝國度的水份,茁壯成長。
思想:
回想未信主的那個你,與今天信主後的你,你於哪一方面經歷了最大的改變?
你覺得這改變真實嗎?其實,什麼是「真實」?人如何能經驗這「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