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 當機立斷
何啟明

經文:傳11:1-6

1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上,因為日子久了,你必能得着它。2將你所擁有的分給七人,或八人,因為你不知道會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3 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留在何處。4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5你不知道氣息如何進入孕婦的骨頭裏;照樣,造萬物之上帝的作為,你也無從得知。6早晨要撒種,晚上也不要歇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前者或後者,或兩者都一樣好。

傳道者從政治話題(十6-20)再次轉到經濟的課題(十1-6),並以「我不知道」(6節)作為整個段落(九1至十一6)的結束。就因為我們不能完全知道事情將會怎樣發生,就算知道也未能掌控,故此我們更應該當機立斷,爭取機會以果斷而又謹慎的態度行事。傳道者勉勵我們「將糧食撒在水面上」(1a節)及「將擁有的分給七人,或八人」(2a節)。究竟這是甚麼意思呢?

學者對這兩句話基本上有三個不同的見解。第一個見解認為這是一個比喻而已,「糧食」一詞原文是指麪包,是中東非常普遍的一種薄餅,將它放在水中就會慢慢溶化,這是一種愚昧、沒有意義的行動。但這行動也可能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後果,因為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不知道會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2b節)。

第二個見解認為是經濟投資,這是較多現代學者認同的觀點。糧食就是本錢,傳道者鼓勵讀者要敢於冒險,去從事海上貿易。但要明白環境雖然充滿機會,有時卻是危機四伏的,因此,投資要多元及分散,要審慎計劃和部署,儘量減低風險及避免損失。「將你的家產分給七分八分」(2a節《思高譯本》)是希伯來人表達分給很多人或分成很多份的意思,這樣就會將風險分散,就如我們熟悉的投資建議「不要將所有的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第三個觀點有猶太解經傳統的支持,那就是做慈惠工作。學者發現中東也有類似的格言,提到糧食(麪包)撒在水面上,看似溶在水中,但當水乾了,你會發現它。整句話的意思是做慈惠的事,不但要做,還要更多地去做。慷慨解囊、憐憫和分給貧寒人都是聖經一貫的教導。雖然施予幫助別人的事不望回報,但環境難以預料,天災人禍隨時不請自來,到時或許也會間接地得到別人的幫助(參路六38)。

經濟投資和慈惠工作的觀點牽涉的問題較少,但無論是投資或慈惠,在傳道者的心目中,人不應因為不能掌握未來而裹足不前、瞻前顧後或守株待兔,而是要把握每一個機會,當機立斷地盡力去做,並且要做到最好(參九10)。

有些事情是我們可以確實知道的,傳道者用自然界的現象為例,雲滿了會下雨,樹倒下來,或向南或向北,始終都不會站回原處。農夫「觀察風向」和「研究雲象」(5節《思高譯本》),盼望在最適當的時候撒種和收割,獲取最好及最理想的後果。然而,要等待完美的時刻纔行事,最終可能一事無成。因為始終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知道的,世上沒有一件事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我們「不知道」(2、5[2x]、6節)的事實在太多,「你不知道氣息如何進入孕婦的骨頭裏;照樣,造萬物之上帝的作為,你也無從得知」(5節)。我們要學習接受人的認知有限,但卻不可故步自封,在「早晨」或「晚上」,即任何時間,抓緊機會做當時所需要和應當做的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種能有好成果,是這種或那種,或是兩種都一樣好」(6b節《呂振中譯本》)。傳道者勉勵我們評估風險後,就應當機立斷去做。

思想:

我們活在這「已知又未能完全知道」的張力下,就算精密計算、謹慎籌劃及評估了風險,每個決策都不會有百分之百把握的。

既是這樣,你會怎樣面對學業、事業、家庭各方面的決策呢?你又會怎樣處理決定教會的事工呢?你會否裹足不前、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抑或是敢於與風險共舞,當機立斷地去盡力而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