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箴言一1-2上
1大衛的兒子,以色列王所羅門的箴言:
2要使人懂得智慧和訓誨……
在第2節中指出所羅門的箴言是要讓讀者得着智慧及領受「教訓」(新譯本)。因此,現代讀者要領受訓誨,就必須先了解《箴言》要傳遞的信息。昨天我們瞭解到大部份(第十至廿九章)的箴言句子是簡短和精闢的,學者們稱《箴言》的智慧言語爲短句文學。這些智慧格言有下列的特色:簡短、以經驗爲基礎;通常是從細心觀察人生和世界而累積出來的道理,並且以容易記憶的方式來表達。因着格言是精簡的,所以一句箴言中沒有任何贅詞和多餘的字。
掌握原文的學者讚歎聖經的希伯來箴言爲簡短、易記和反省人生的精句。可是,當翻譯爲其他語言時,原文的音律和影響力或許會大打折扣。有學者舉了箴十19爲例,原文只有八個字。我們看兩本英文譯本及三本中文譯本作比較,就可見一斑。
The Message: “The more talk, the less truth; the wise measure their words.” (11個字)
NIV: “Sin is not ended by multiplying words, but the prudent hold their tongues” (13個字)
和修本:「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節制嘴脣是有智慧。」(16個字)
呂振中:「多言多語難免有過錯;檢束嘴脣的乃是通達。」(18個字)
新譯本:「多言多語難免有過失;約束自己嘴脣的,是明慧人。」(20個字)
箴言一般來說是字數少,使人容易背誦。可是,聖經翻譯者爲了將原文的意思表達得清楚,難免在字數上無法做到簡而精、短而準的要求。但若要保留箴言、格言和諺語的格式時,字句就不能累贅了。當句子做到精簡,以致缺乏背景資料時,現代讀者就不明白其精義何在,更不知道如何應用了。有華人學者舉一些中文諺語作比較,「三思而後行」和「當機立斷」,這兩句都是人生累積下來的智慧,可是,兩者看似是相對的。故此,在應用時,必須先了解當時的狀況,才能作出最理想的應用。
有趣的是,箴言的編者偶爾會把「相對」的箴言並列,箴廿六4-5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要照愚昧人的愚昧話回答他,免得你與他一樣。要照愚昧人的愚昧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爲有智慧。」這是抄寫的人出錯,還是這句箴言出了問題?都不是。似乎智慧者早已領悟出一個道理,就是何時回答愚昧人、如何回覆愚妄人,以及向愚蒙人說什麼話,這在乎那是不是合適的時機、合宜的場合、及適切的內容。故此,在日常生活應用箴言時,不能一知半解,死板地搬字過紙。
思想:
讀箴言時,有時像讀成語一樣,若不瞭解成語的典故,就不能掌握其精義。只死記硬背成語而不知其意,就無法於生活中應用該成語的精神。求主幫助我們思想箴言時,得着聖靈的光照,得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