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因他有一个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耶稣去的时候,众人拥挤他。”(《路》8:41-42)
主日聚会之后,我们几个弟兄姐妹坐在一起聊天,很自然聊到孩子的话题,发现在座的父母,都被青春期的孩子折磨得“血泪淋漓”,大家不免同病相怜,彼此安慰,一同寻求和青少年的相处之道。
父母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儿女,但和儿女们常是冲突不断。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眼看着自己一手抚养起来、可爱的孩子,突然陌生起来,他们变得粗鲁、倔强、叛逆。一时之间,父母不知道如何跟他们相处,感觉他们像脱缰野马、失去控制;有时甚至感觉孩子与父母为敌,他们把所有负面的情绪都发泄在父母的身上……
父母们因此感到无辜、受伤;一次次发怒、一次次斥责;然后一次次后悔,道歉——他们进入了为人父母最艰难的时期,好像是一条黑暗的隧道,不知道何时才是尽头。有人说青少年成长需要10年,即520个礼拜,天啊,这未免也太长了吧!
我想起圣经中那位管会堂的睚鲁,他有一个12岁的女儿,刚刚步入青春期,只是她“快要死了”(《路》8:42)。马可和路加都没有记载这个孩子的病情。路加是医生,按理对诊断病情应该是很敏感的,但他也丝毫没有提及病因,只说“快要死了”。由此可见,这个孩子患的可能是身体的疾病,但也可能是一时找不到病因的心理疾病,而且病得很重,可谓良医束手、汤药不济,快要死了。
面对青春反叛期的儿女,作父母的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种绝望无助的感觉,虽然心中满是对儿女的疼爱,但对眼前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的青春期儿女,却束手无策、爱莫能助。
我和妻子就是这样,总觉得孩子对我们充满了敌意;而我的坏脾气在试探中,展露出了最糟糕的一面。我觉得自己对女儿的情感底色似乎只剩下愠怒,而生气和愤怒就好像是背景程序,一直在头脑里面运行。万般无奈,我们只好一起为青春期的女儿禁食祷告。就好像睚鲁,把女儿的病情交托到耶稣的手上,求主医治女儿的身体和心灵。
禁食祷告之后,主耶稣真的出手医治了!不过医治的不是女儿,而是我这个当老爸的。圣灵的光照让我看到自己里面爱心的亏缺。真正的爱,是恒久的忍耐。儿女青春期的叛逆,乃是上帝所赐学习爱的机会。
爱儿女是父母的天性,而真心爱不可爱的青少年,才是真正的爱。当儿女可爱的时候,很多人会爱他们;但在他们最不可爱的时候,可能只有父母仍然包容、忍耐、接纳他们。他们的莽撞、粗鲁、不礼貌可能成为刻刀,扩展父母爱心,在恒久忍耐(longsuffering)中学习实践爱心。
与青少年的冲突,其实也是与他们互动的一种方式,这里面带着模塑的力量。父母们需柔和谦卑地爱护他们,温柔坚定地劝诫他们,学会放下怒气,关闭后台运行的愤怒背景程序,和他们交朋友——也许青春期的孩子会教会我们如何去交朋友,他们也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好的朋友。
爱面子的中国父母,遇到青春期的青少年,这种文化冲突会变得尤其强烈;爱的一个要素就是愿意放下面子;道成肉身的上帝,放下面子来爱我们,甘愿给门徒洗脚,被打耳光,被吐唾沫在脸上,被讥诮,被赤身钉在十字架上,忍受极端的羞辱。我们效法基督的爱,放下一点面子又算什么呢?
此外,我们要理解青少年,他们正经历荷尔蒙的重新调整波动,却要面对来自社交方面的挑战,学业的压力,对生命意义的迷茫,对自己的不满(包括对自己的长相、智力、性格、族裔等)……就好像一个业余骑手坐在野马的背上,难免陷入易走极端,情绪不稳,无法自控的局面。
而此时,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是作他们的教练、辅导、帮助者、成全者、代祷者,而不是仅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或尊严,指责、压制、羞辱他们,给他们本来就已经很艰难的青春岁月,平添难处。
祷告:主啊,求你救赎我们和儿女的关系。我们的儿女需要你的医治,我们作父母的,同样需要你的医治;求你借着这些艰难的过程,拓宽、深化我们的爱心,好让我们明白你在爱中所忍受的羞辱和苦难,让我们明白十字架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祷告奉耶稣的名,阿们!